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聆聽者「守則」 (Revised)

修訂版所追加的內容均以>>>>>$$$$ 顯示 (共3段)
~
08 年之前,其實我並不認識人的心靈需要。那些年,根本沒有人跟我說心事,所以一直也沒為自己設下什麼「規定」。後來,人多了,故事聽多了,一兩次無心的行為 也的確為別人帶來一些影響。所以在之後的日子,我開始為自己立下數條「誡命」,目的也只有一個:「保護朋友。」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寫下這篇文章,我會 說:「因為我都希望我的朋友能參考同樣的『守則』。」
~
一.  如無需要,別問名字
有 不少的時候,朋友只是需要一個傾訴對象,對方最希望的就只是盡訴心中情;而如果聆聽者不知道主角們的名字,有時朋友感覺上會更放心。另一方面,如果朋友真 的希望你了解整件事,來找出一個解決辦法,那麼「不聽名字」更是初步聆聽的必要條件。在聽「情節」的過程之中,你更易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也給自己先留 一個沒有偏見的印象;如果你覺得,那人到底是誰會影響你的判斷,那麼到後期才問會比較好,因為你會做到「先對事而後知其人」,給出的意見有偏差的機會也比較低。
二.  盡量持平,但不忘肯定與體諒 
當 朋友來找你訴苦時,例如痛罵他的多年好友有多麼的糟,女友有多麼的不體諒他時,切忌不停附和對方。盡可能從其內容中理出「故事主角」的思維,表示其行為也 有合理性、也值得體諒。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在火頭較勁,但事後對方會感激你的,因為如果你只是盲從,也許對方就會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敢於指出問題所在,促 進溝通,才是「做好人、做好事」。如果「故事主角」是你朋友不喜歡的人,那麼也可嘗試指出「故事主角」的動機可能沒那麼壞,或者只是兩人價值觀不同。持續的附和,只會令對方的眼光日益狹窄。>>>>>>雖然理性的引導是需要的,但肯定與體諒也是必要的;每一件事之所以成為心事、成為秘密,總有一個原因,以自己的心感受對方的心,感受對方的苦與痛,是每一次傾聽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  保密為重
  1. 有很多的時候,傾訴的內容也會牽涉一些私人往事:可能是家庭的問題、可能是過去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又或是他雖然看來與某人很熟,但卻根本不喜歡那人的真相。每一段故事,也應該先假定是有保密的需要,除非你能肯定沒這需要。
  2. 有時對方多番要求你保密的事,看起來未必重要,你甚至會不解,但出於朋友的道義,你卻不能不守,除非有一些很特殊的原因令你必須披露。
  3. 別在無意中透露秘密。有時無意的透露不限於把秘密直接說出來,公開的「抽水」、「暗串」也絕不可為之,因為你有時很難確保會不會有人從中領悟到什麼。
  4. 只可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重提秘密。即使在場的第三者是比你更親密的朋友也不能。不是所有人也會把所有秘密與最好的朋友分享的,有些事,對方反而是不希望太親近的人知道的。所以除非明確知道在場的所有人也聽過那秘密,而且不比你知道得少,才能討論有關的話題。
  5. 要小心處理「鏈式信任(chained trust)。即使你很信任你的某位朋友,也不要輕易把別人的心事等告訴那人。出於不同的原因,有時是「朋友的朋友是敵人」,有時是「不希望太多人為他擔心」,有時是「他不覺得那位朋友會理解他」,所以他選擇不向那人說。要尊重朋友這類的選擇,別把「A信我,我信B,而且A與B 也是好朋友」這些條件自動理解為「A應該會願意告訴B」。沒錯,有時告訴B是必要的,但這應該是在深思後才實行的;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當然問問A的意願。
  6.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為了公眾的利益,有時是必須破壞這個承諾,但你必須「九思而行」,並且要準備好無怨無悔地承擔一切的後果。
四.  別利用你所知道的
這麼當然不只是指「以秘密敲詐」這些極為卑劣的行為,而是包括「以秘密作樂」。例如有意無意之中靜靜地說:「她來了。」或是「還不去看人!」這些讓人難堪的行為,也是一次也不能做。
五.  認清關係的本質
有時,隨著你知道的一天比一天多,也開始更願意去關心一位向你傾訴的異性朋友時,就要格外的小心。不論你是因為某些職務的原因上要關心對方(如成為組爸媽、導師、組長等),還是純粹是朋友之間的自發性關心,也有時會引起一些「是愛情嗎?」的疑團。
  1. 即使雙方也有好感,也要注意好感是不是純粹從這種「關顧關係」衍生的。如 果關心主要是單向性的,那麼不同的人需要的問題則不同。關心者應該問的是:「我對 對方的感覺,是出於照顧者、聆聽者的身份,或是真的喜歡對方這個人?假設我在另一個場景遇上這位他/她,或是我從沒投入感情去聆聽對方的故事,我的心會被 牽引嗎?」被照顧者應該要問的是:「我是因為需要那被照顧、被聆聽的感覺而對 對方有好感,還是我真的是因為對方本人的『美』而吸引?」或者你不會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反問自己這條問題,總是有點幫助的。
  2. 如果關心與傾訴已經是雙向互動,而彼此也有感覺,那麼可能真的是一種天賜的緣分。但要問的問題是:「我是願意接受這般性格的人嗎?還是只是一時的幻象?」>>>>>
  3.  沒錯,我相信每段戀情當中,也會有偶然性。沒有「偶發性」、沒有巧合,也就沒有愛情。但我也始終堅信,真正能把人繫緊的是性格,而不是同情心或是被照顧的感覺。所以我才會寫出這段,希望如果有人真的從關顧關係之中發展,也給自己一個看清真相的機會。如果「是愛情」,那麼就可以更有信心;如果「不是愛情」,也會給自己一個退後的機會。$$$$$$ 
六.  別因為對方所傾訴的而鄙視對方
說出心底的故事,需要的是無比的勇氣。沒錯,有時有些故事的確讓人很難接受,但請不要因為這樣而鄙視或遠離對方,特別是如果那已經是「往事」。每一個人也許也犯過錯,甚至在這一刻,你知道他仍然在繼續那個錯誤,但也請你別放棄你這位朋友,因為能救他的,也許最直接的就是你。>>>>>>
七.  別胡亂介入事件
也許在某些情況下,傾訴者會要求聆聽者「進入事件」幫忙,或者是聆聽者認為,必須親身處理。這是作為一位聆聽者應當避免的,因為聆聽者的工作主要就是聆聽,進入事件往往會把事情弄得加倍複雜。例如一些「飾演情人」的要求,是必需拒絕的。一來這會讓自己陷於險地,也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也無助傾訴者解決心結。有些時候,則是你看得出,兩位你的朋友之間的摩擦,只是一場誤會,但如果直接介入,選擇與「故事主角」對話,也會往往「弄巧成拙」,也會讓各人的關係變得更複雜與難以修補。聽過不少「介入」的故事,均以悲劇告終的。如果你最終還是選擇直接參與事件,雖不是絕對不可行,但那絕對會是一場冒險。$$$$$$
~
結語
願意緊守這幾條原則,也許是別人一直願意對我說心底話的原因。給了人可信的感覺,還要尊重別人所給予的信任。因為每一次的「違例」,不論是那一位聆聽者「違例」,也會給傾訴者的心留下或多或少的傷害。如果有人問我,人的心牆是怎樣變厚的,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沒錯,社會或者給人帶來不少的傷害,讓人感覺好痛苦,但他們會仍然樂意分享自己的憂愁;但聆聽者的每次失誤,卻會令人懷疑這世界到底還有沒有可信的人、真正可以交心的人,只有聆聽者的失誤才能令人的心牆變厚。
~
願天下的聆聽者一起努力,重建世人之間的那份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