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 the wish for friendship comes quickly, friendship does not.”
─────NE VIII.3.1156b30-32, Aristotle
這是我近來最愛的一句話,雖然本來此句是用作描述Aristotle心中的那種真正的友誼,但我想如果我在這處借用,也十分恰當。
~
只要第一感覺良好,不論是兩個人還是一大群人,也很容易在數日之內「混熟」,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友誼彷彿就在數日之內建立。如果是兩個人之間,也許在數日之內已經會談到心事;如果是一群人,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很懂得「自high」,好像大家也投入了整個群體之中。但如果你問:「他們算是朋友了嗎?」我會送上一個「不」字。因為此時他們只可被視為「有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在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之前,一切也是「虛火」。這些「虛火」可以燒得很猛,甚至不論是當局者還是旁觀者,也會被所放出的光芒所蔽,以為在他們之間,已經建立起真正的友誼。此為「虛火期」。
~
當日子過去,大家開始發現,原來大家沒想像中的那般「夾」;彼此的價值觀原來有著不少的衝突,只是之前因為認識不深,沒發現當中的差異。此時,濃霧散去,大家開始醒覺,要找些東西掩護自己。此時,彼此的關係會開始變遠,談的內容會圍繞一些無關痛癢的是非或故事,此為「淺交期」。
~
「淺交期」的長度因人而異,而也有可能因為大家感覺疏遠了,所以不再找對方,這段友誼便貽死腹中。但如果在兩個人之間,有一個願意先揭露自己更底層的心聲;或是在一個群體之中,有不少人仍重視大家的關係,這段「淺交期」終會過去,慢慢大家也會打開心屝,此時取以代之的會是「掙扎期」。
~
掙扎,是因為你不知道應否接受這更接近真實的對方;掙扎,是因為你不知道應否再披露自己更多的事;掙扎,是因為你知道,對方總有些不可侵犯的底線。但如果只是懂得附和,對方是能感受到的,所以你知道只有敢說真心話,方能成為朋友;你也知道自己可以保留一些秘密,但你知道不能太多。所以,你應該清楚面前的是一條通往友誼的窄路,路旁則有無數個緊急出口。但一直從出口離開了,一切也要重頭再來。「掙扎期」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也是很長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並不是無懼的。在理想世界之中,下一步會進入的是「無懼期」;但在現實之中,會進入的是「穩定期」。
~
所謂「無懼」,是指敢於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行出自己想行之事,又有信心彼此的關係不會因此而改變。你相信「只要自己並非刻意破壞關係,那麼無論你做什麼事,在長遠而言,彼此的關係不會受到影響。」That is, you could sincerely believe that if your intention is not “evil”, the relationship would remain intact in the long run regardless of any particular action. (見「從信任到友誼」一文)
~
但現實之中,關係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往往是「穩定期」:就是你已經清楚知道有什麼話是不能說出口,有什麼是絕對可以分享。也許你仍有點不確定某些話能不能說,某些事能不能做。但最少你誤中地雷的機會微乎其微。你已經可以很放心地與這些朋友相處。你甚至不必刻意記著什麼是不能做的,因為你的內心已經徹底地「適應」了這位朋友。
~
從最初的「虛火期」走到最後的「穩定期」,可說是荊棘滿途。從彼此對友誼的期盼,到真正擁有一段穩定的友誼。路途之崎嶇,堪比「同登朱峰」。
~
所以,我要再說一次:
“Though the wish for friendship comes quickly, friendship does not.”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