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走上re-prior 之路


我希望你能按下那個「分享」鍵,這段文字,是我多年來最希望別人看到的一篇。
全文3000字,沒時間便看粗體吧。
~
我曾經說過,「選科」是公開試的最後一科;當你的成績達到要求後,這個hidden level 便會被解鎖:「數十小時決定人生」。必修部分是「勇於接受現實」、「了解自己」、「明辨是非」與「兩難抉擇」的能力,選修單元是「數據分析」或「分辨人才」。
~
為什麼我這樣說?要做好re-prior,你基本上免不了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的數據,除非你決定假手於人,但找到一個好的分析員也不容易,那麼你就要學懂看誰是可信而且有能力的。而「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重要,無論是自己還是專業的分析員也有可能無意犯錯,看到自己或他人所算的結果,你自己怎麼也要檢驗一次。在這兵荒馬亂的日子,謠言總是滿天飛,有「真心錯」的,也有「別有用心者」刻意散播的。信什麼?信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
所謂「勇於接受現實」,就是學會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我處理的個案中,只有數條5(C) 而希望把收生要求甚高的「神科」放在A1 者並不罕見。這種一時衝動,可能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我在習慣上,如果收到明顯存在不必要風險的排序時,會以正式的句子發一次警告。至於了解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真正的興趣,在這短短數日中,可能你會被自己入U 的欲望蒙蔽,會隨波逐流地把HKU engine 放在A3,但你會願意嗎?有些人可能文科遠比理科好,那麼即使要找水泡,也應找屬Arts 的水泡,而非選擇去枉走4年的冤枉路。我還記得今年我問了一個問題:「你本人,還記得自己昨日跟我說的夢想與興趣嗎?」
~
最後,是「兩難抉擇」的能力,很多時候,我會跟人說:「A1 不是完全沒機會,但你可能會更容易跌入你的A3 選項。」這種時候,你的理性還能運作嗎?我常常強調的是,偏保守與偏進取也無問題。但在放榜當日:保守者別要說:「當日為何我會收回我真正的夢想?我朋友成績比我成績還差一點點,她卻跑進了;而我就因為沒進取一點而痛失夢想學位。」進取者也不應該說:「如果我保守一點,也許我就拿到了學位。」就如管理學所說,我們每一個人也只能在「有限制的理性」下決定,在缺乏完全資訊的情況下,沒人能肯定最終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只能盡可能下一個看來最好的決定,有時犧牲是必要的。我這個人很少後悔,是因為我相信,只要在決定的那刻深思熟慮過,不論結果如何,我也會欣然接受。
********
插段(沒時間可跳至*******結束)
回想2010年初,我在Pchan Live room認識了一群同補Pchan 的中七學生,(至今仍是好友),因為我一直不希望因為自己不用考高考而聽不懂他們的憂慮,我便選擇了自修整個JUPAS 系統,希望在放榜的那天,即使幫不上忙也能提供一些心靈上的支持。想不到,最後我竟然把整個派位機制弄懂,在2010年那屆AL也很提供一些很不錯的意見;而事後的結果也顯示我的理解正確無誤,大家都按我預想的進了各學系,只有一個例外:還記得我們整群朋友都說她沒可能進UST BBA,但奇蹟卻發生了,我們事後回想,才明白LQ 下面的25% 是多麼的重要。
~
2011年,我還是回到自己的班房為昔日的同學re-prior,還記得當日因為6901 source file 出錯,曾經錯誤地建議兩位同學,幸好最終還能找回他們。這年,我是用excel的,但因為那意外令我心中有點不安,我2012 年還是回歸fx50-fH 的懷抱。而2011re-prior 出來的結果,以我所知也是無一失誤,所以這年,我決定要繼續為舊制考生提供這項服務。
*******
至於為DSE 考生re-prior,其實我掙扎了很久很久,718號的晚上,我曾想過倒不如收手,以免誤人子弟,也能保住自己的名聲。719號晚上,看到考評局數據的誤導性,也看到謠言滿天飛,我就明白到,雖然我也許沒法完全了解整個制度,但總比某些胡說八道的網友甚至老師好。
~
曾經有不少人說過:「DSE AL 成績不能直接比較。」誠然,兩者的成績是兩碼子的事,但如果不作兌換,AL admission grade 又有何意思? 即使以DSE formula 算出了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又能代表什麼?沒有以前DSE收生數據,根本無人知曉。DSE AL 成績不能直接比較。」在我眼中,也許已經淪為一句口號。亦有人說DSE 淺了,5** 根本不能代表AL A,但看著密麻麻的數據,我知道這個換算是恰當的,也許拿5** 的人與AL A 的人不會相同,前者可能是沒那麼聰明但非常努力與小心,後者可能是十分聰明但偶有大意;但大學收生,仍然是依據「成績最好」這個原則,那麼只要拿著我面前的DSE 學生的成績表,到底其他競爭對手是誰,於我而言根本不重要。
~
也有人跟我說過:「不要去幫忙re-prior,在這亂世,不做不錯,少做少錯。」我感激他的好意,但我卻沒法依從,因為我覺得我有一份使命;就是一個如斯混亂的情況下,才真的需要一個人去判斷,去了解;雖然當這個人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在re-prior 之中,理論上是一個錯也不能犯,但如果基本的假設(assumptions)出錯,那影響的將是所有「我『幫』過的人」,幻想之下也知難以心安。即使不被人指罵,心底也絕不會好過。但如果連這個挑戰也不願接受,我怎可面對更大的風浪?
~
但追風多年,加上我的學系兩年來的訓練,我明白到即使情況有多麼的不確定,還是多麼的凶險,你還是要下一個決定。面對一個路徑多變的颱風,天文台台長只有3個選擇:改發信號、放出風聲與維持信號。「不做決定」,本身也是一種決定;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再以信行之?」再者,既然我相信自己擁有這方面一定的知識,如果我不願意走出來,我會覺得我背叛了知識本身,也缺乏了一種承擔的勇氣。
*
雖然我認識的師弟不多,但英皇向來也鼓勵舊生回校幫忙,加上如果今年看不到整體成績,根本很難給什麼意見。所以我仍是決定從在屯門的新居回母校,了解一下情況。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很無情,就是我不會花時間在入不了U 的同學身上。但如果你有細心留意,你會發現我也不關心那位65** 的同學的一切特徵。在我心中,我是一個只有limited time的「專科醫生」,我自己的「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econ 術語) 也在JUPAS re-prior 方面,那麼我應該把自己的時間集中在JUPAS 方面。我沒時間與人慶祝,也沒把握能好好安慰失落的人,至於IVE asso ,我又的確不大認識,那麼我深信,與其表現出一副關心人人無差別的樣子,我倒不如行更多的實事。而我有時會用上很多時間去處理一個人的個案,這不是因為那人與我特別友好或是特別美麗,而是我相信他怎樣排會很影響他的一生,所以我總會用上80% 的時間,去處理20% 的重點個案。
~
至於有不少人問我,為什麼我連stranger 的個案也會願意處理,是因為我覺得,既然他來找我,那麼他就是一個信任我的人,也需要人去指引他的路,既然能相遇,又豈有不幫之理?另一方面,每處理一個個案,也代表我可以為下一個提供更好的指引,那麼我就能更好的幫助每一個人,何樂而不為?雖然到了後期,有部分個案我的確沒能花上太多的時間,但我也會確保「過得人過得自己」。因為,畢竟這影響太大了。
~
我之所以會傾盡全力,是因為我深信,能夠獲邀參與別人一件如斯重要的事是無上的榮幸;能夠運用自己所知的去幫助他人,是對自己恩賜的最高尊重。
###
P.S.
多年來,一直看不到一些冷門科目的查詢,也許是因為這些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路,根本不用問其他人;另一方面,其實我本人會覺得「避免浪費成績」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純粹因為收生線太低而不選,那不是一種本末倒置嗎?太顧慮別人的眼光而棄掉所愛,不是一種可惜嗎?但我更不喜歡的是,那些說別人「浪費了自己成績」的人,能夠無視他人的目光,去找那份真愛,不是應該讚賞與支持嗎?也許「最佳地利用自己的成績」是一個常用法則,但如果能勇於放開,我會更欣賞。
###
P.S. 2
我永遠沒法知道,我這些年來的「建議」怎樣影響了各人的命運,有些可能是美好的,有些可能是入了好系反倒遇上不快,甚至一些我沒直接advise過的人,也可能因為一些互動而被改寫了人生,或正或負;我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就是我的努力對世界整體的影響是正面的。
~
「不可必,卻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