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有靈魂的鑽石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顆有靈魂的鑽石,受過百般磨練才成形,而且每顆也獨一而珍貴。你或者會問:「如果我們都是鑽石,那麼我們為何會受傷?」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鑽石,而鑽石是可以在別的鑽石留下印記。也許我們所受的傷,就是在兩顆鑽石轉身道別的那一刻,給彼此的身上都留下了痕跡。這也許也解釋了,為什麼人生的最痛,往往是來自人際關係,而非其他環境因素。

被劃花了的鑽石,也許會有一日,遇到另一顆善良的鑽石,看到它身上的花痕,決定走近為它再作一次切割,讓它再展光芒;但每一次的切割,也會令鑽石的體積稍為下降。如果,又有那麼的一天,這位後來的鑽石也要說再見,那麼也許他們身上,又會再增添一道花痕。故事也許會不斷重覆。好運的,在代表信心的體積還沒縮得太多,就遇到人生中的最後一顆;而欠運的,也許會在鑽石海中慢慢的縮小,直到身影再難被他人看見。

每顆鑽石都是獨特的,而在他們的心中,都希望能找到另一顆自己心儀的。也許他們對於自己遇上的那顆也有點憧憬,而事實是,我們從來也不會遇上那一顆只在柏拉圖的理型世界才有的鑽石,況且即使存在,此時蘇格拉底也可能會跑出來,說:「沒必要磨合的關係,根本不算是愛情」。

但這又是否代表,只要鑽石之間看上了對方,就應該道出一句:「不如我們來試試切割」呢?我們都希望自己折射出來的光芒,能以合宜的角度照亮對方。如果大家原來的樣子,與對方心中可接受的相去不遠,那麼在切割過後,我們仍可保留大部分的自我,但同時又能感到互相磨合的那份美好;否則的話,在切割過後,也許我們已經沒法認出自己,也發現那份自我已經失去了一大半,再也回不了頭

我相信,每一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鑽石,最少也經過了十多年至數十年的歲月,那核心的信念,並不容易也多是不必改變,與其指望透過大幅度的切割來互相磨合,倒不如找一顆你現在就欣賞對方此刻的原型的鑽石,再以靈魂溝通,順著雙方本來的性格方向,再以自己性格中最美好的一部分照亮對方,讓彼此都塑造出更完美的自我,在人海之中閃閃發亮。

~

跋:
這一篇文最初在腦海浮現的一刻,我曾經以為會是一篇自己的佳作。但或者在概念成形的一刻,我沒把握機會寫下來,到上過堂、遇上前同房吃了晚餐,再在打文時遇上團契的人找我,思緒三度被打斷,那種感覺再回不了來。我事後把這篇文傳給幾位朋友,我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就是沒辦法把新的概念再一次注入這篇文章,對我來說,這是一大遺憾。我仍然刊出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文仍然有其意義,所以希望與大家分享。

兩位朋友在看後的回應:

我想起好友曾說過一顆好的鑽石要經過超高溫和超高壓的環境才能真正成鑽,或者在切割的過程中我們像慢慢失去自我,但換個角度來想,縱使鑽石受到傷害,說不定我們的缺點和自我會慢慢磨去,而我們也能成為自己意想不到的人呢!!我不同意為遷就別人而失去自我,但是在欣賞和接納別人時,或者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雜質,切割時能找到更閃耀的自己,那麼每次切割也是一次成長。 至於這個比喻,或者不一定只有愛情才適用,畢竟友情也是相互磨練的過程呢!!雖然知道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愛情,但是一個好友對我們的改變絲毫不遜於男/女朋友,和朋友相處其實也是互相切割和成長的過程。 (Lam, 2012)

這一段話,我很同意,在某種意義上,他補完了我的話。感謝你。

磨到消失的比喻是否未必能反映到一些飽經滄桑但最後能夠修成正果既人?
閱後有種覺得「信心」只能一直被消耗,卻被否定了再生的可能。 (Chan, 2012)

或者他說的是,正是我沒愛上本文的原因,文中所表達的可能過於悲觀,甚至不符合我本來的人生觀;但我也想表達,人其實不能受太多傷害,所以在過程要更為慎重的概念。也許我的比喻,就真的存在這麼的一個缺憾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