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幫助也是一種介入


「幫助他人」,驟耳聽來像是很美好的。然而,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總是常常幫倒忙,例子有如錯誤的讓座[1]、扶人過路等。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其實根據我一位傷健朋友說,如果不太懂,在他行走時最好不要扶他,因為一來他希望能靠自己,二來他說一般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施力才能幫助他,有時他人給了他一隻手,他反而不太曉得如何利用我們那隻誤置了的手。
永遠要記得,「幫助是一種介入」,而介入有時是會有負面影響的。例如一個長盲的人,本來已經「人杖合一」,輕輕一揮己經很清楚路向,如果特意去幫忙,你本人反而可能成了他最大的障礙物。
但我是不是說,除非有人要求,否則根本不應該幫人呢?不是的。而是如果我們看到對方的情況仍處理得來,我們應該更飾演一個待命的角色,如與長者並行,令對車輛來說,目標更大;又如提醒人面前有一個坑洞,或是當長者跌橙,明顯超越了他平日的「活動範圍」時,就應該施以援手,我們應該先當假定一個人是「good on their own」,除非有相反的證據顯示需要我們的幫忙。
~
另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當有人跌倒或是考試失利時,大家不問自己的能力與專長,也都全衝到傷者的面前。其實如果你不懂急救也不擅長於安慰,而你又知道已經有更合適的人在場 如有救護證書的人在場,你實在沒有那個必要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冷血,就跟別人擠在一起。如果你不是那公開試失敗者的密友、安慰者或是升學輔導方面的「專才」,如果他已經有合適的人相伴,那麼你也不應去打擾他。
人有時只擁有一顆善心,很樂意去幫助他人;但卻忘記了,幫助本來就應該是從對方的角度看。「我這樣能幫到他嗎?他會希望得到幫助嗎?」在施援之前,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那麼事情就會變成更加美好。


[1] 曾於「讓座」一文中提及,說很多人其實沒留意別人的神態就讓座,徒增尷尬。想坐的人的目光多帶有掃視性,希望能最快看到座位和讓人看到其渴求;不想坐,自尊心強的人多數一進車廂就緊握扶手,沒太在意位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