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這篇文雖然談「交網友」,但文中的內容,也牽涉不少其他範疇,所以不妨一看,特別是粗體句。
***
「交網友危險嗎?」
~
我會說,其實不然。交網友的風險雖然不算低,但其實如果懂得小心分辨,陷於險境的機會其實與在真實世界交友沒什麼兩樣。
~
雖然說網上交友,不應該洩露太多資訊;地址與一些極敏感的資料當然要好好守密,但如果到了中期,連自己的一些基本資料也不願多言,那麼於對方而言,你也是一個「相當有嫌疑」的人物。對我來說,對任何人的信任也應該是階段式,為了建立關係,承受若干的風險是無可避免的,但絕不可過份。
***
身份檢查
***
其實不論是交網友,還是在現實世界中交朋友,最重要的檢查永遠是「他會不會在你面前塑造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換個說法,你所看到的一面,有沒有包括他的其他網路。如果你只擁有某一人的MSN,而他告訴你,他是就讀於中大精算系,他未必是在編故事,但可信性始終不高。但如果你同時擁有他的facebook,看到他打了一個status:「跪求2220 source!」 (這只是例子,要視乎用家習慣),如果還有不少的朋友在下面回應著,那麼可信度就比較高了。當然更要留意的是,「他的朋友」是不是都是well-established 的帳戶,各自擁有「10~20% common,但80~90% 不同」的數百名朋友,因為分身account 是難以做到這個效果的。那麼,你所研究的主帳戶所聲言的,便很可能是一個真實的身份。有一點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status 不必要地詳細,那麼反倒可能是假的:「各位CU IFA的朋友,你們有沒有FINA 2220 的source 呀?」這句反而來得古怪,因為一個人的status,多數假定無關者會自動略過,那麼CU IFA 與 FINA 這兩個資訊,反而顯得額外與多餘。
~
有些時候,你可能會假定「所知的越多,他就越可能是真的」,但這句反而是錯誤的。根據非正式統計,過半數的港大學生不知道興漢道在什麼地方,而20%的港大生不知道LE梯是什麼,40%
的人不知道自己學院的Dean(院長)是誰。大部分的人,並不會關注自己所屬群體的每一個細節,反而一般會有自己的傾向。例如我可以把中大晨興can的價格倒背如流,但我不少中大同學,卻不知道晨興的正確位置。一個沒有刻意做過資料搜集的人(這些反而多數是較高級的騙子),所知的一般帶有片面性,這也大致反映他的興趣與習慣所在。
~
但一個低級的騙子,卻有可能連一些很基本的資料也不知道,如果在言談間,他提到CE Maths 只有30題MC,那麼你可能要認真去估計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認真考過會考。
~
但基本上來說,每一個人對自己所擁有的身份,定必有若干程度的了解與聯繫,但除非他巧合地是一個極度熱衷的人,否則他所認知的並不可能接近完全。而保證身份的正確性,最少可避開一些企圖不以任何真實資料為證據,去騙取你的信任的壞人。當然,要好好地交網友,你也不能是一個無知的人,否則你將無法檢查對方所言。
***
性格與價值觀
~
在相交之初,你不能先透露太多自己的價值觀或興趣,否則對方將投你所好;所以初期,反倒應該建立一個彼此的良好溝通渠道,找出大家的異同,但你必須明白,即使對方沒刻意造假,但人在潛意識中總有美化自己的傾向。例如我寫的文,其實或多或少是代表理想中的自我,而非全然真實的本我,所以別輕易全盤相信對方所說的。
另一個常見的陷阱,其實是自設的。在浩瀚網海之中,能夠成為網友,(或是茫茫人海中成為密友),性格總有不少相同與相合之處,所以不用太懷疑:「會不會有這麼相像?」;但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自己的性格,全然投射在對方身上。儘管你們有八九成的相似,也應當記得,你們仍然有顯著的不同。如果一味把自己的價值觀不帶分辨地強加於對方身上,那麼你其實只是與想像中的另一個自己交友。當你有天問:「為什麼他會這樣做?」請先問問自己,其實這是否違反他本人的原則呢?還只是你想像中的「他與你之間的共同信念」?
~
還有,如果大家是真心交網友時,與你對話的往往是比較代表他內心的一個人,但見面之時,也許一些網上看不到的缺點,如衝動,欠缺即時應變能力等就會浮視出來,所以見面時,不妨先為對方的印象打個折。
***
如果對方在早期也沒急著見面,而是讓關係自然地發展,最終到了大家也覺得合宜見面時,加上感覺到對方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那麼見面也不是真的那麼危險。當然,這些協助判斷的方法,也許不是最好的;而且即使兩個人用上同樣的指引,經驗較淺的人也可能會判斷出錯;甚至即使恰當地用上了最好的方法,也沒法保證一定安全,所以風險,始終要自負。
~
見面必須在公眾地方,我想這是常識吧。如果初識,不論是網友與是朋友,就邀到家坐坐,我相信不用明說,也知道是騙局或是陷阱的機會甚大。而即使是公眾地步,也需要小心自己的飲品與袋子。最怕的反而不是袋子被偷,反而是被人放進一些非法物品。在這處我先不說這麼多,我想你會懂的。
***
而在我眼中,其實網友還分幾類的:
~
Type
0 – 網上「發展」
其實大家在真實世界是認識的,例如是同一個course,卻非同系。但在course 中的個別交流本來始終有限,但網上卻成為增進友誼的渠道,最終化回真實朋友。簡而言之,就是:「在真實世界中相遇,在網上世界相知,回到真實世界中相交。」
Type
A 的網友 – 朋友的朋友
這或者是最接近傳統交友模式之一 - 「fd 搭 fd」的一種交網友方法。這通常會在facebook 發生,就是也許大家一同reply 一位好朋友的status,見對方也言之有物,或是內容有幾分有趣,那麼數次過後,加為友人也無不可。這與傳統模式的分別在於2人不是因為原來朋友的安排或是巧合地同場相會而認識,而是在其中一方網上邀約後認識。但特別要留意一點,部分的朋友不太喜歡你擅自認識他的朋友,所以最好先搞清楚這點。而因為這種模式揉合了傳統的互信與創新的互動,一般而言也很有成為好朋友的空間。其中一位現在與我關係很密切的屯門人,就是在兩年多前這樣認識的。這個方法認識的網友,如果夾得來,其實很容易會變為真實世界的朋友。
~
Type
B 的網友 – 在網上個別偶遇、有共鳴
對我而言,這其實是在Xanga 認識的網友。大家寫Xanga 時,其實沒預料會被後來的網友看到的,所以所寫的事,一定不會是為某一個特定的「未識之人」而寫的,雖然可能美化了自己,但老實說,數十篇的多樣化的文章,其實或多或少也出賣了一個人的真性情。但要交此類的朋友,多需要彼此在網上也算多言,另外,見面並不容易,因為很容易來得突兀。雖然不易發生,但如果成功,多數也是美滿的。在這三年多,最終轉出真實世界的三位,現在的關係也算很不錯。
~
Type
C 的網友 – 在聊天室、遊戲或是論壇相遇
同一個興趣的人,往往會聚集於聊天室,在這過程中開始發展個別的對話也屬正常。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交這種網友的風險較高。雖然同樣熱愛某事物,但由於相合的非性格或價值觀方面,除了該共同興趣外,你對他人的其他方面很可能一無所知。甚至只要在有關的聊天室泡上一個月,便可輕易模仿一個真正有同樣興趣的人。因此,人格可能缺乏保證。所以交此類網友宜慎之,而迄今為止,我也沒怎樣個別結交這類網友,更遑論單獨見面。至於室聚,風險雖低一點,但也要特別小心提防。
~
Type
D 的「網友」
- 毫無理由
泛指一切來歷不明,就和你說要跟你做網友的人。甚少共同朋友、沒有共同興趣、沒有已知共鳴。那麼只有兩個可能性,就是一個騙徒漫無目的地放魚餌,或是一個社交困難的人絕望地希望一個最少一個人會願意理會他。這類邀請,多是由人生失敗、社交無能或是低級騙子發出的,所以完全不理會是最佳的處理方法。
***
「那麼為什麼要交網友?」
~
其實我們每個人,本來的生活圈子均十分有限。雖然社交正常的人,在朋友數量以至交友深度上,即使不用認識網友也綽綽有餘,但認識的人類型總有限制,例如我,則多是同系或團契的朋友,而網上的可能性是數十倍之廣。更有些時候,你根本不是想找網友,而是你在網上真的遇上了一個極有共鳴的人,你開始考慮是否讓他進入你的facebook世界,甚至是真實世界。我會覺得如果因為「安全」理由,而強迫自己放棄所有機會,那麼其實很浪費。我會建議因著你自己的冒險精神,去設定適合自己的防守框架,「穩中求突破」。
***
跋:
為什麼我會想到寫這篇文章呢?一來我是回應部分友人知道「我有時會跟網友見面」的那份驚奇;另一方面我也想以實例與原則說清,網上交友雖然一定存在風險,但「中伏」者多是因為自己沒好好把關。畢竟網上的世界很大,有限度地在網上拓展人際網絡,也許會找到一些意外的驚喜。最後要聲明的是,如果你要做一件事,如交一個網友,甚至是一個真實世界的朋友,無論你做了多少預防措施,這總帶幾份風險,所以沒人能保證不會出意外;但認清環境,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做最該做的事,這卻是必須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