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怎樣才算得上知己?」
~
而我的答案的確也是有點欠缺特色:「願意彼此聆聽、明白並接受對方的價值觀,而更重要的是,是能夠輕鬆愉快地相處上一整天,不說話也不覺尷尬。」
~
他的眼神似乎滲出了幾分的失望,也許是因為我沒提到他心中所想的重點。他稍微調整了坐姿,然後說:「你有沒有發現知己之間的相處模式,往往與平日有異?有時在街上偶然遇上一對在閒逛的密友,我發現他們好像成了另一個人。hyper 的人變得認真、文靜的人顯得好動、粗魯的顯得柔情。數年前,我曾經覺得這群人真虛偽;但今日回望,卻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
聽完這番話,我便在腦海中搜索與友人相處的每一個片段。我印證了他的說法,原來人在與密友相處的時候,會很自然地以第二性格示人。
~
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都在尋找「另一種相處模式」。對於hyper者來說,再多數個hyper 友對其生命根本沒什麼影響,所以當發現其他可能性時,就希望能以「不常用的第二性格」與友相處。就是因為這關係的獨特性與罕有性,兩人之間漸漸就會成了知己。
~
到底人與人為什麼會成為知己,相處模式為什麼會與平日不同,其實可能根本難以找到什麼解釋。上面的幾句話,也只是一些粗疏的想法,也許主導這世界的,其實只是緣。
***
彼此笑了一笑,便很有默契地換了一個話題。
~
友人道:「有一件事頗為有趣,我發現知己多是雙向的;一方視如知己,一方只當是普通朋友的單向關係似乎不多。你能說得上原因嗎?」
~
我笑道:「『知己』一詞,也許本身就只能套在雙向關係上。我們先撇開名詞的定義,換個說法。你是說『雙方地位多是對等的』,並來問我原因。我不會回答你這個問題,因為我不太認同了你的觀察,當然也給不出原因。」
~
我罕有地不給對方回應的時間,便連著說:「在這世界,雙向與『單向知己』的比例如何,我相信我與你也給不出答案,因為我與你的觀察點均是有偏誤的(biased)。你看到的,是光明世界所發生的樂事,能給你看到的,多數是感情真的不錯的『孖公仔』;而我聽到的,是在黑暗世界所上演的憾事,能讓我聽到的,多數是在天秤上快掉下來的人的吶喊。但最少我知道這世界單向的關係並非罕見。而關係的微妙之處,就在於它本來就有兩極化的傾向。真正契合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深化,當中不易出錯。但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有種空洞,渴望去速成一段關係;而另一方卻受不住這個壓力,被拉扯著的一方,很快就會感到筋疲力竭,在無形中建起了心牆,而且一但建成就永難拆除。」
***
走筆至此,我忽然想起了我另一友人的一句「格言」,始讓我稍作修改引述如下:「如果你並不是Mentally available,那麼不論你是希望擁有一段穩定的友誼,還是談一場美滿的戀愛,也只會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所謂MA,是指一個人在情感上是穩健的,隨時準備向身邊的人付出愛,而非因為渴望愛而拍拖、渴望被關注而交友。一般的朋友也許只會打聽你是否Available (單身);而真正的朋友卻希望聽到單身的你是Mentally Available,在拍拖的你是Mentally Satisfied的。
~
為什麼不是MA/MS 的人會注定在情感路上頻頻跌倒?這是因為他們即使知道怎樣才會讓一段關係健康成長,但卻因為太渴望別人的關注或太害怕與人交流而失敗。
他們可能知道常煩著別人會影響關係,卻未能自控;他們可能知道不再聯絡會讓友情轉淡,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MA/MS,就是指人心靈完整,能收放自如,也懂得在合宜的時機給予無限的支持。
***
P.S.
1. 此文為「公開」,將來部分文章會以私密形式發放,如想閱讀可以like 此文的第一個reply
2. 我決定了不重寫2011 年的回顧了,因為我心中缺了那份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