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今日Sim Game Debriefing 稿


其實,遊戲之中的目標有三類,一類是很實在的目標,如「GPA 3.8、上二次莊、拍拖超過兩年」;一類是以戰勝他人為中心的目標,如「取得全場最高的GPA」、「取得全場最高的快樂值」;最後一類,是一些看起來很虛幻的目標,甚至有「Just Be Yourself。」這一張卡。我不知道大家在收到卡、看到目標時的想法是什麼,可能是盲目地遵從,可能是心中問了幾句就繼續;你們當中,的確也有人問過我完成目標有什麼獎勵,但當我回答「Just Do it.」的時候,他也只得迷茫地離開。第一類目標很清晰,也許也就是你們的親友每日在跟你們說的話:「你要first hon 畢業呀!」「無上過莊,無住過宿,點叫讀過大學?」「你仲係A0[1],係唔係路呀。」我相信你們在座的每一位,包括辦攤位的搞手,也聽過這些說話。但你們有沒有認真的想過在這幾年的大學生活之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還有的是,我刻意把這些目標設得不太難,是想你們嘗試去感受,最大的目標已經完成後,會不會有一種空虛感。在追逐過後,如果那不是你心中的真正想要的,除了一句「Mission Completed」之外,你還得到了什麼?第二類,是「競爭型」的目標,你必須勝過全場所有其他人,才會「成功」,這種設定,或會令你陷於一種不能自拔的情緒。你可能會試圖去看其他人的GPA、快樂值,可能會把自己逼得很緊,令自己的GPA 4,從而獲得肯定的勝利;但問心的一句,這種生活開心嗎?自由嗎?最後一類,就是彷如「Be Yourself」的目標。看著這個目標,或者你會呆了半刻。從小到大,也許也有旁人指點著你的路。要做什麼,要怎樣走出一條路,入大學要做什麼,或者一切也有人引領。但一句「Be Yourself」,或者就會把你踢到思考的大海之中。你有可能會第一次如此認真地問自己:「到底,我要做什麼?我想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當我在遊戲當中,忽然宣佈任何一類的目標也不重要,叫你把握最後一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你當時有什麼感覺?一種「被玩了」的感覺?還是一種「既然已經做了兩年,倒不如把這沒獎勵的目標進行到底」的感動?還是一次的重新的思考,重新的啟航?在大學的生活之中,總有朋友會在你的生命之中忽然出現,問你一句:「其實你想first hon 係點解架?」「其實力衝GPA 真的有意義嗎?」「上莊令你失了八成的時間,GPA 唔過3,你真係覺得值得咩?」總有一些這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忽然出現。你希望自己,到那個時候才發現自己一直所追求的並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嗎?
有人或者不明白,為什麼我要這麼麻煩,在這個SIM GAME 之中,加入「隨機性」。我最想說的其實是,在大學之中,有付出往往不代表有收穫。例如「上一支莊得到的可能是無盡的快樂,也可能因為過度勞累、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吻合而成為一個負累,沒有誰能保證什麼,但這也不代表我們不應嘗試但最少,我希望你們知道,應當在選擇前好好想清楚;但決定之後,無論結果如何,也應無怨無悔。
另一方面,大學的生活亦實在太多姿多采,在當中,你會忘記了神嗎?在遊戲的當中,如果你公開了自己是基督徒,你理論上必須預留時間參加「教會活動」,有人沒有去嗎?在現實生活之中,沒有人會規定你必須出席教會的活動,甚至有一些時候,你會真的無法出席某一次的聚會,有時這也的確難免。但重點是,三年過後,你會不會連神也忘記了,或是連有關衪的一切,也變得印象模糊?隨著年紀的長大,或者我們會覺得我們不需要神,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0] A0 指未拍過拖。A Available 的意思,NA 是表示拍拖中。後面的數字是指拍拖次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