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誰最明白「我」?


誰最明白「我」?這處的「我」並不是指Eric Ho,而是世上的每一個人。是「我」自己嗎?在中三以前,我一直認為「是」。與「自己」相處了多年,難道還不夠了解「自己」嗎?
~
直到中四的一次,有一位好朋友把我大部分的優缺點一一道明,當中甚至會有一些我一直不發現,但卻不得不同意的一些特點。我才忽然發現,其實身邊的人也可能也很了解自己。但最了解自己的會是媽媽嗎?我想,不是。也許是因為年紀加上輩份的距離,加上濃厚的愛意,總也多了幾份誤解,多了幾份失實。
~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漸漸改為相信,最好的朋友,如果有點觀察能力,也就會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始終他站的位置,比「自己」更客觀。這個信念,一直維持了數年。
~
但到了最近的半年,我卻有一個全新的看法。在無形之中,我們或者會美化了自己的知己。「朝夕」的相處會令朋友之間生出類似「愛」的包容力,我們甚至會為對方一些從黑暗面而來的行為找一些開脫的理由。甚至我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直到自己心中的模型已經再沒辦法運作下去,我們才願意摔破自己的舊眼鏡,重新去認識這個人。不過如果人沒了這個能力,看得太過清楚,也許當中就沒有了最深厚的友誼,這種扭曲,其實也可能是一個祝福。
~
此時我又在想,最認識自己的,會不會反而是一些關係不錯,但不算最交心的幾位?就如一本書如果靠得太近,是看不清楚上面的字的。有一定的距離,會不會令讓我們看得客觀而仔細呢?
***
我一直相信,「自我」是一個永遠只能靠近但不能接觸的概念,沒有人能夠完美準確地預測自己的行為;也沒有人能夠完全地知道自己行事的動機。但到底誰會是最接近真相的那一位?懷著這個疑問,我問了朋友圈之中的其中一位智者。「妳覺得有人會比『自己』更了解一個人嗎?」她的回應是:「沒有。」「難道妳不覺得,有時有些人會比妳本人更明白某些事情嗎?」
~
「沒錯,但即使他們比我們更了解我的其中一面;但對於另一個側面的我,知道的一定比我自己要少。他們其實跟『自己』也是『以偏概全』,我們能夠從他們口中得知一些有關『自己』的新知識,只是因為他們的位置不同。如果我願意客觀地看自己,其實了解的程度也無異。」「也許妳是對的,不同人所看的Eric Ho,應該也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側面;會有不少的重疊,但總有點不同。」
~
「另外,如果在意『我』的人,願意真心地說他們所看到的,『我』不是反而能接收各方意見嗎?那麼只要『我』願意承認,『我』應該反而是最清楚自己各面的一位。」
~
「妳說得也很有道理,但友人之間總有一兩分保留。不過綜合來說,一個願意開放自己的人,最了解『我』的那一位,應該就是『自己』了,對嗎?」
~
(接下來的對話,就讓讀者寫下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