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In Dialogue with Thyself


每一年的512日,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今年也不例外。2008年當日,是我設立XANGA 的那一天;2009年的,是我完成會考的一天;2010年的同日,我SSPC 的比賽,終於重拾動力與方向,在三日之後意外打入決賽,最後取得冠軍。512日,對我而言,一直也是有意義的一天,所以當有朋友今晚未能赴約時,我急急忙忙地希望把某些約會推前,因為,我不能接受一個靜靜的512日。而最後,這次的512日也沒令我失望,雖然最後事情都沒像我安排這般發生,但那一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卻令整個日子,成為難忘的一夜。
~
近來我在進行一個計劃,就是把大約15個朋友逐一約出來見面。這些朋友的共通點,就是大部分都是一些網上或SMS 常常聊,卻只見過幾面的朋友;又或是相遇無數次,卻始終因為聚會時人太多,而有「很多說話未曾講」的朋友。一來可以加深彼此的認識,為將來的友誼打穩基礎,同時也可以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
今日是一個很巧合的日子,在原定朋友未能應約的時候,我問了幾位朋友(全都是原本是在稍後見面,或未定日子的),而最後應約的一位,就選了在沙田。當走到商務印書店時,我粗略看了幾本書,而我朋友順手就拿起了一本「品味英語」。我隨手拿起,只是翻開當中的一頁,而這一頁,就是說我原本今日所約的朋友之英文名字的由來。而另一個巧合,就是我朋友在心中選定了一間餐廳,而這間餐廳,正是我上次「最美好的法例」那篇文章之中所光顧過的,而當時,只是「撞進去的」。整個沙田新城市廣場之中,餐廳何其多?最後一個巧合,是一位傷心的朋友,突然很急地找我。而對方,恰巧也在同一商場之內,而我們,也是很久才會到一次沙田的人。雖然在用餐過後,我被迫揮別只同伴了兩小時的朋友;但我知道,彼此之間的心門已經開了,下次再談,必然會有更深的交流。
~
也許有一個更大的巧合,是發生在前一天。有一位朋友突然打來,說我其實是一個內向的人,而我其實只是強裝外向。我當時真的不太相信,雖然我一向覺得自己在獨處時或只與一至兩位密友一起時更自在,但我一直認為,外向也是我本性之一。我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過我的晚上。而到了凌晨(也算是512),一場MSN 對話,卻把「我外向」的整個假設徹底地推翻了。跟著證明後面的一句,才真的把我嚇呆了,“You know, you are having many misconceptions about yourself at the moment, which affect the way you answer questions (and behave.)”
~
我把我整個人生回放一次,我發現,其實我一直在自我欺騙,還是最成功的一位騙子。我成功令自己以為,我適宜在大群體之中搞GAG,去製造氣氛;成功令自己誤會了很多很多的事。一直以來,我也發現「解釋自己」的模型之中,雖然吻合得不錯,但仍然有不少的缺口,我一直無法解釋,到今日,我方驚覺,出錯的,是那個模型。而當我把它修正了,我才發現,一直困擾著我的數大疑團,也迎刃而解了。
~
在這場對話之中,還提到了一個重點,“Stop thinking (about everything), when you start to think, and then you think too muchand then problems start arising.” 在對話之中,我是同意了對方的說法。但在整天過後,我卻有了新的看法。老實說,「觀察、思考與分析」之所以會成為我人格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背後一定有其原因;只隨感情而行,也不見得沒有缺點。不去「觀察、思考與分析」,我根本就不成我了,而這種作法,在過去的學業、比賽、交友與工作,都給了我一些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我總會想很多,在學業與比賽之中,想多了的部分,往往是我致勝的關鍵;工作之中,我可以預見不少的問題;那一種分析力,有時也為我帶來朋友,也可以為朋友解決部分問題。「觀察、思考與分析」,一直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問題是,它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問題與麻煩。
~
想太多。這是不少朋友曾經對我說過的話,而更悲劇的一件事,是我善於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例如,我在肚子不舒服時飲奶製品,偶然會導致需要立即尋找洗手間。有時候,我原本沒有什麼事,但當有人提醒我,「你不是肚子不舒服嗎?為什麼飲奶?」那麼問題就會立即出現,甚至花不上幾秒鐘。對於屬於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 的我,這更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我在思考時,往往會判定某朋友與我的關係近來如何,當我發現好像有點不對勁,我也許會更常去找對方,或是變得有幾分冷淡。那麼,對方要麼就是感到壓力;要麼就是覺得我有點冷了,而進一步導致關係的破裂或疏遠。此時,我或許會說一句,「我還預測得挺準啊!」卻忘了,其實很有可能,是我的「預測」直接導致了「結果」的出現。
~
但「觀察、思考與分析」,雖然間接地導致了問題的出現,但我覺得,這不代表我需要放棄這個習慣。錯的那一段,其實在「想多了」之後。我有時不免想多了,但也許是因為沒好好否定一些錯誤的假設,才會發生問題。就如一位朋友,在MSN經常在對話當中離開,在一個多小時後才回來繼續。我就會「想多了」,覺得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但錯誤,就在於我沒「想下去」。如果我換個角度一看,把這歸於「對方在忙,或者是對方的性格使然」,就不會出現問題了。著重「負面」的可能性,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正面」的可能性;又再基於這「負面」的可能性去作一些「相應的行動」或「進一步的測試」,也許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
重點,也許不在把自己作一個思考模式上的整體改變,而是在於,要認清自己的模式與其帶來的限制,而不要被自己的模式絆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